当前位置:首页> 校园信息 > 校园新闻

践行教育家精神 争做新时代“大先生” 记我校孙静老师教育事迹

时间: 2025/3/23来源: 本站浏览量:

在我校,有一位教育工作者,她投身教育事业近四十年,她用青春诠释“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誓言,以赤子之心践行着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深刻内涵。她就是我校英语教师孙静。

教师简介

作为我校的英语教师,在这漫长的教育征程中,孙老师收获了满满的荣誉:市县级优秀教师,优秀党员,第一批秀山名师,重庆市骨干教师等。


学校党委书记杨秀文代表全校教职工向孙静老师献花



代万容老师代表孙静老师弟子向孙静老师献花


教育情怀,初心不改

孙老师常言,教师这一职业,是用生命去影响生命的伟大工程。在将近四十年的教学生涯里,她始终坚守着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执着追求,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这片她深爱着的土地。



孙静老师讲述她的教育故事


教学历程,铸就辉煌

{ 初入教坛,砥砺前行 }

毕业伊始,孙老师被分配到秀山民族中学,开启了她的教育之旅。然而,第一节课却让她遭遇了挫折——讲解过深、全程流利英语授课让学生们难以跟上。但她没有退缩,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和勤奋投入工作。她精心备课,认真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主动承担用钢板刻英语卷子的重任,只为多听有经验教师的课。一年的磨砺后,她的教学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学生们在高考中斩获佳绩,也为她的教育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理论滋养,教学升华 }

课余时间,孙老师如饥似渴地阅读大量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从皮亚杰、布鲁姆的理论到叶圣陶、陶行知、于漪等教育大家的著作,她汲取着丰富的知识养分。这些理论如同明灯,照亮了她的教学实践,使她能够因材施教,让课堂既有深度又有温度。她的教学风格独特,所教学生在高考中屡创佳绩,众多学子在她的教导下走进了理想的高等学府。


{ 课题研究,成果斐然 }

孙老师积极开展的《偏远山区愉快式英语情景教学法》这一课题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成果奖。她的论文在《中小学英语教育教学研究》上发表并获奖,她多次受邀在县内外上公开课、示范课,还代表县参加地、市优质课大赛并获奖。她的教学方法和效果在周边地区产生了广泛影响,吸引了松桃、花垣等地的教师前来观摩学习,赢得了社会、家长和学生的高度赞誉。



家国情怀,育人筑梦

{ 课堂育人,志向高远 }

在教授《科学和科学家》一课时,孙老师饱含深情地介绍“航天之父”钱学森和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的爱国事迹,她用这些科学家的故事激励学生,为他们种下爱国奉献、科技报国的种子,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 关注学生,润泽心灵 }

对于学生张*,她用身边朋友儿子的故事点燃他心中的梦想,鼓励他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张*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后,在孙老师的感召下毅然参军,在艰苦的军营生活中,孙老师的鼓励更成为他克服困难的力量源泉,他最后凭借出色的表现获得嘉奖。面对以颜值决定学习英语动机的学生,她巧妙地借助《百万英镑》的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内在品质的修养。而对于基础薄弱、自卑的学生钟*辰,她从学习、生活、心理等多方面给予关怀,用母亲般的温暖帮助他重拾信心,最终钟*辰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开启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孙静老师学生张*


家庭与事业,爱与担当

{ 事业蓬勃,家庭支持 }

大学毕业后,孙老师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凭借出色的教学成绩声名远扬,被县教研室聘为兼职教研员,参与命题和教研活动。在面对个人问题时,她曾犹豫是否成家,担心影响工作。然而,在阅读了《事业还是家庭》以及我国古籍《菜根谭》后,她找到了事业与家庭平衡的智慧。婚后,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成为她坚强的后盾,让她能够在教育的田野上尽情耕耘,收获事业的硕果,同时享受家庭的幸福温馨。


孙静老师与家人合影


{ 困境抉择,无怨无悔 }

2011年,命运给孙老师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她的丈夫突然病倒,家庭的重担瞬间压在了她的肩上。尤其是国庆节期间,丈夫在重庆附一院被下病危通知书,而她所教班级的英语成绩也在下滑。在家庭与事业的两难抉择中,她做出了令人心疼的决定——先处理好当天的教学任务再赶往医院。她强忍着内心的悲痛,用坚定的步伐走进教室,为学生们呈现了一堂精彩的英语课。丈夫病情好转后,她又迅速回归岗位。多年来,她既要照顾病重的丈夫,又要兼顾教学工作,但从未有过一句怨言。她的付出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肯定与支持。孙老师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对家庭的责任,她以“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的信念激励自己,将理想融入岗位,将信仰付诸行动。

孙静老师的教育人生,是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生动写照。她用行动诠释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践行着“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追求。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我们需要更多像孙静老师这样的“大先生”,以爱为基石,以责任为底色,用心用情在三尺讲台书写无愧于时代的教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