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1/6/4来源: 本站浏览量:
教师在教学前都会对课程进行“预设”,并以“预设”完成的程度作为检验教学目的完成与否的一个方面。好的“预设”的确能够像指路标一样更有逻辑地引导学生朝着目标前进,然而课堂还该是极具灵活性的交流平台。当我们的教学“预设”在课堂内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引导作用时,我们不妨及时抓住课堂内学生自主引发的问题,利用临时生成的问题在学生中引发的反响往往能达到“预设”不能企及的效果。下面就本人的教学案例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前几天分别在两个班各上了一堂作文课,主题是“议论要选好角度”。这学期任教的两个文科班:其中一个课堂十分活跃但学生课后不积极,导致考试成绩堪忧;另一个班课堂是循规蹈矩的,但考试成绩还好。为此我常自嘲着说自己教出了一个“野丫头”,同时也教出了一个“大家闺秀”。 这不,在很精心地准备好了教案和课件后信心十足的走进了教室。
首先去的是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的那个班级。由于学生们是第一次正式接触议论文的写作,所以在课前我预设了一个情境活动,想以此来调动学生对“议论”的兴趣。于是投影如下材料:
“在一座孤岛上有10个来探险旅游的人:一个年轻的未婚女歌星;一个中年单身汉——细菌学家;一个法官;一个同性恋的医生;一个美国副总统;一个非洲部落的酋长和他怀孕的妻子;一个有5个孩子的父亲,他是个长期失业者,家庭生活一直靠做工的妻子维持;一个中年的寡妇,她独自抚养三个不到7岁的孩子;一个离了婚的男子,家中尚有两个年幼的孩子。
传来预报:当日晚上要发生强烈地震,该岛极有可能沉入海底。当时岛上只有一架直升飞机,限载4人,而且只能飞出一次,别无其他的交通工具和出路。
如果由你来决定谁该搭乘飞机的人,你如何选择?为什么要选择他们,给出让人信服的理由。”
师:给大家几分钟时间思考,可以同桌间互相讨论,做出自己的选择并且给出理由。
(接到指示后教室里马上开始沸沸扬扬,尤其是男生们仿佛各个都迫不及待来表达自己的见解。我甚至还看见一个男生拿笔出来计算,嘴里念念有词:“这应该是一个数学问题……”对于他们这样的反应我很高兴,于是耐心地等待几分钟后的结果。)
师:时间到了,同学们大概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现在谁来先给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成果?
生1:应该要留下怀孕的妻子、寡妇、失业男子及那个离了婚的男子,理由很简单,他们都有孩子要抚养。
生2:我认为该留下中年单身汉,也就是细菌学家,因为灾难后会有很多的病毒滋生,他留下来可以做研究,而且他还是个单身,这样就死了,太不人道……
(听到这里同学们笑了)
生2:还要留下怀孕的妻子、中年寡妇、离了婚的男子,因为他们是孩子生存的希望与依靠。
生3:我觉得那个寡妇太累了,生活着也是痛苦,所以我觉得那个失业的父亲留下来比较合适。
生4:老师,我认为应该留下同性恋的医生,他可以救死扶伤。
(同学们听到这里马上反对激烈)
生5#p#分页标题#e#:他是个同性恋,不该留下来!
生4:我不觉得这个会对他的职业有什么影响。还要留下离了婚的男子、抚养3个孩子的寡妇以及那个孕妇,因为孩子是未来的希望,不可以让孩子们没有了依靠。
师:这位同学的选择跟第一位同学很接近,都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但又有了新的突破:他提出了留下医生救死扶伤,还提出了要留下生命的希望。至于医生是不是同性恋这不是重点,因为这位同学选择他的理由只是因为他的职能。
生6:老师,我认为该留下抚养了3个孩子的寡妇、有2个孩子的离婚男子、那个失业的5个孩子的父亲,还有就是那个怀了孕的妻子。他们留下来能够照顾的孩子人数是最多的……
师:这是从“效益”的角度来说的。
生7:我认为应该留下的人是美国副总统、部落酋长、细菌学家,还有就是女歌星。
(从同学们的反应看得出来:大家都对他的选择感到惊讶!)
生7:美国总统出去了也许就可以调动其他人来营救;非洲部落酋长如果死了,那么部落就可能爆发战争,造成伤亡;细菌学家留下来可以为地震之后的研究做贡献;而女歌星,我认为她给人带来的精神愉悦也很重要!
师:这位同学说得有根有据,我们可以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
有了刚才的讨论与发言之后相信大家能够初步体会到了议论是个什么样的情形,针对同一现象,大家的出发点不尽一样:有从人性角度出发的,有从利益、作用角度出发的,还有从最大受益值角度出发的,等等。这不同的出发点导致我们所做出的选择出现的差异,那么写议论文也是一样,一定要选好角度!……
(板书:一轮要选好角度)
这堂课由于课前预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得他们一点也不觉得难以接受今天的写作主题,整堂课中对于展示出的其他现象的讨论也津津有味,直到最后课堂结束布置作文,大部分同学都感到自己有话可写。
这堂课中学生们的反应多数都是跟随着预设进行,我所预设好的课堂讨论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然而在另一个班情况却出现了骤变。
第二个班平时上课就比较的平静,“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情况很少出现,往往是再三的启发之下才会有极个别同学回答。今天是第一次上议论文写作,他们的表现比以往更加沉静。
师:同学们请看PPT上的这个问题,请做出自己的选择并且给出你的理由。同桌之间可以进行讨论交流。
(同学们接到问题后开始更加沉默,一个个都是埋头苦思——已经说明了可以互相讨论,但是他们的反应却只是思考,走到他们身旁来探问,他们也表现得十分紧张。教室里安静了几分钟之后我开始询问有没有同学可以跟大家来分享思考结果,没有学生举手回答。)
师:同学们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开动脑筋之后的思考让大家来品评定能收到意外的收获。谁来试一试?老师也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你们谁来告诉我?
(在我期待了一小会儿之后终于有了一位男生举手)
#p#分页标题#e#生1::老师,我认为该留下寡妇、孕妇、离了婚的男子以及那个照顾5个孩子的父亲。因为他们都有孩子需要照顾,如果他们死了就太可怜了。
(很明显他也是个人性化的孩子,只是声音很小,很不自信。)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善良的人的选择可以得到认可。还有其他同学有不同的意见吗?
(稍作点评之后我期待他们新的更激烈的反应,可是等了近一分钟似乎都没有任何的反应。)
师:难道大家都是一样的看法?所有同学都认为其他人该遭受灾难而救援这四个人吗?
(再次出现了沉默的场景。我又尝试了一次启发)
师:我们常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同学们再好好想想,有没有其他不同的选择,或者我们选择一样,理由不一样呢?只要言之成理都行。谁来试一下?
(期待了将近一分钟课堂内仍旧一片的宁静)
课前预设在课堂内似乎没有收到预想的效果,这点多少给了我一些打击,于是绕开上一话题接着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没想到接下来的却出现了一个“转机”:
师:同学们,请大家看看幻灯片上的这首小小打油诗,它给我们讲述了议论文的开头、中间跟结尾的写作要点。
(我打开了幻灯片之后发现学生们的表情很迥异:一个个咬着嘴唇想笑却又强忍着的样子看着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我掉转头看了看PPT,明白他们是在笑什么了——幻灯片的角落里有一张有趣的图片,这引起了他们的高度注意!我当即就想出了一个问题。)
师:同学们,老师来问大家一个问题,在老师认真讲解课堂内容的时候你们的反应一直如此平静,突然看到这么一个与课堂内容无关的图片你们却笑了。你们认为该不该笑?为什么?
(同学们听到我的提问立马更加不敢笑了——估计他们是怕我生气,但从他们的反应来看应该是有话要说,于是我继续启发。
师:老师如果认为你们不该笑,那么你们是否要为自己辩解?或者说,为自己争得这发笑的权力?老师常说课堂是讲究平等的,只要你们言之成理老师都能接受。谁来为你们自己说说话?
生2: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我觉得笑笑挺好的。
师:但是笑是要分场合的是不是?难道不分场合的笑也是应该的吗?
生3:老师,我认为我们笑是没有错的,因为这个图片它的确存在,而且它的确很好笑,让人忍俊不禁。
生4:而且这个图片是老师放在这里的,我们的笑也并不是无理取闹。
师:那么请问什么样的事情在课堂内发生大家才会认为它是“无理取闹”?
生5:无理取闹就是无缘由的不尊重老师劳动成果,开小差之类的。我们还只是在偷偷的笑,并没有丝毫的不尊重老师,这算不得无理取闹。#p#分页标题#e#
师:那么同学们我们来设想一下,如果你是老师,你讲了十几分钟的课,并且极力调动积极性,同学们还是以沉默来回应。结果却因为一张图片引起了你们的偷笑,这时老师是不是可以认为你们没有在该思考的时候思考,思绪有些抛锚?
生3:老师,我们没有不思考问题,只是没有表达出来而已。我们的语文课堂难道不应该活跃么?
师:语文课堂的确是该活跃的,但是老师给你们机会讨论的时候你们有了想法却都不来回答,这该怎么解释呢?
生4:因为我们担心自己的选择会有错误。但是这个图片确实很有趣,所以我们忍不住就笑了。应该说图片比文字、语言更生动。
师:这位女同学说图片比文字跟语言都生动?同学们都这么认为么?
生6:这倒也未必,语言文字给大家的想象力可以是无边无尽的,关键在于创作者如何表达。
生7:是的,就好像我们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并没能真正见到林黛玉,但是我们想象中的她却可能比任何的图片都美。
生4:那是在其他时候,我是说现在课堂上,这个图片提起了我们的兴趣,让我们觉得图片比文字有趣多了!
师:大家能够这样各抒己见很好,各自坚持自己的立场并且据理力争的气氛不是很好吗?老师又没有要求大家都该机械化学习。现在大家应该对“议论”有了些自身的体会了吧?那么今天的课上完之后就请同学们以今天我们课堂上出现的这个事件为话题“课堂上出现了一张有趣的图片,于是我们笑了”。写一篇议论文,请大家用文字来表达各自的观点。至于议论文究竟该如何来写,我们来一起详细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