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校园信息 > 教育资讯

重奖教学,是对高校评价体系的纠偏

时间: 2011/4/18来源: 本站浏览量:

  按说,给学生上课是老师的本分,似乎不需要特别奖励。但是,在片面强调科研和论文,给学生上课几乎成了“副业”的情况下,重奖长期坚持在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有纠偏的意义
  为改变大学教师重科研轻教学、重论文轻授课的考核方式,浙江大学近日设立了教学最高岗位——“求是特聘教学岗”。6位长期从事本科基础教学的高水平教师成为首批受聘者,他们将享受与国家“长江学者”一样的待遇,年津贴20万元。(据新华社4月13日电)
  不知道从何时起,大学教授上讲台讲课,似乎成了很高的要求,要是名教授、院士什么的亲自给本科生上课,往往能成为新闻。这显然是不正常的。教师的第一任务是教书育人,大学也不例外。传道、授业、解惑,都离不开与学生的面对面交流。
  大学教师尤其是名师不上讲台,是教师“擅离职守”,从根本上,还要从高校考核教师的标准和导向找原因。从事一线教学的老师,往往给人以学术水平不高、低调清贫的印象。所谓好老师,都是能拉来课题、主持重点项目的人。这样的科研领军人物,往往成为各高校争抢的对象,也是各种奖励和荣誉青睐的人选。兼职多了,行政事务多了,分身乏术,自然给学生上课就少了。很多高校的名师大腕,往往只出现在招生宣传和报告成绩的文件中。有的即使面向普通学生开课,也常常由研究生助教代讲,学生一学期都难见一面。
  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考核方式,与大学的功能,以及人们对大学的期望有关。很多高校都在争当研究型大学,当然科研水平越高越接近一流。“科研水平”的标准,又被简单量化为有多少院士和长江学者,发表了多少论文,争取到哪些重点项目。有能力、有办法搞到项目的人,往往又能掌握更多学术和行政资源,名师更名,赢者通吃,常年在教学一线的“教书匠”,成了高校中的“弱势群体”。对于广大学生来说,这也不是什么好事。没有机会向一流教师当面求教、砥砺学问,大学生活不知道要失色多少。那些所谓的科研成果和重大项目,多数学生无从参与,也谈不上对他们有什么意义。
  教学和科研,是现代大学的两大支柱。尤其是高水平的大学,需要承担一定的研究职能,为国家和社会提供发展动力和智力支持。但教学和科研不能偏废,知识传承和培养人才,仍是大学的“主业”。世界一流大学,如哈佛、牛津、斯坦福,老师和学生的研究能力都很强,但这些名校无一例外十分强调基础教学,重视本科生的培养。反过来,搞研究也不能光靠学者闭门造车,离开学生的参与和教学相长,科研也行之不远,失去创新的基础和动力,也无法产出更多有用的科研成果。
  按说,给学生上课是老师的本分,似乎不需要特别奖励。我国教育主管部门也一直要求“教授上讲台”,规定“不承担本科教学任务者不得被聘为教授、副教授职务。被聘为教授、副教授后,如连续两年不为本科生授课,不得再聘任其教授、副教授职务。”但是,在片面强调科研和论文,给学生上课几乎成了“副业”的情况下,重奖长期坚持在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有纠偏的意义。与院士、“长江学者”等荣誉和奖励相比,“特聘教学岗”跟学生权益关系最密切。如果能够激励更多优秀教师走上讲台,使“特聘教学岗”成为大学教师最看重的荣誉,就达到了设立这个岗位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