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师生风采 > 学子风采

流觞曲水与《兰亭集序》

时间: 2011/1/14来源: 本站浏览量:

重庆市秀山高级中学 石国权   409900
古时候的人们(特别是文人)每逢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固定为三月初三),都喜欢到水边洗濯嬉游,并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叫“修禊(xì”。这天,“修”的文人们仪式举行完后,常会聚于曲水之旁,或是大家动手挖一个回水塘,在上流放置酒杯,人们围坐在塘边,酒杯流到谁面前,谁就取而饮之,饮后还要赋诗一首,不能赋诗就罚酒一杯。这就是“流觞曲水”。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这天,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携带三个儿子,邀集好友谢安、孙绰、郗昙等四十一人,在山阴兰诸山下的兰亭行“修”之礼。这是一次盛大的文人聚会,修之礼完毕,他们便到了兰亭前的曲水旁,沿水摆好小凳,放好酒菜和纸笔。于是,大家分坐在曲水周围。一个仆人拿着斟了酒的酒杯,从上流放到水里,顺水漂流,漂到了谁的面前停下,谁就喝酒赋诗,然后又漂。他们一直从中午玩到傍晚,喝了不少酒,也写出了不少诗。这时有人提议把这些诗汇集成册,取名《兰亭集》,大家一致赞同,并要主持人王羲之写一篇序,将聚会情景记述下来。趁着酒兴,王羲之欣然同意,略一思索,便一挥而就(据说当时用的是蚕茧纸,鼠须笔),有如神助般写成了流芳千古的《兰亭集序》。该序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写得情文并茂,笔调流畅,文采斐然,抒发了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兰亭集序》不仅是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更是中国书法史上无人逾越的高峰。其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凡是相同的字重复出现,他便“皆构别体”,绝不雷同。尤其是文中用了二十几个“之”字,每个“之”字的形态都随着上下字的笔势变化而变化,姿态各异,同上下相邻的字相映成趣。正因如此,《兰亭集序》书法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对中国书法的最大影响是确立了中国书法艺术审美的最高标准,即气韵中和雅正,散淡简远;技法穷微测妙,推移无穷。而其跌宕起伏的身世更是为它增添了许多传奇色彩。(《中华遗产》 20079月刊)”据说过后王羲之曾把这篇序文写过很多次,却都赶不上醉中所书,因此他特别珍惜这件墨宝,留给子孙,叮嘱要作为传家宝珍藏。但王羲之谢世后,《兰亭集序》的流向就成了一个谜。虽有很多说法,但已无据可查,《兰亭集序》的真迹再也找不到了。
《兰亭集序》这一王羲之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真的是醉中有神助才写出来的吗?其实不然。任何事情的成功无不是刻苦努力的结果。王羲之也不例外。他年青时习字非常刻苦,不但每天都有大半天光景用在写字上,就是吃饭、走路或是与朋友闲谈时,也总是用手指指指划划。他家附近的池塘由于经常洗笔砚,整个塘水都黑了,曾巩还据此写了一篇著名的散文《墨池记》,阐释了成就并非天成,要靠刻苦努力的道理。据说王羲之的书法,开始时并不怎么好,这说明了才能离不开后天的勤奋。我们在欣赏王羲书法艺术的同时,不也应该学习他的品质吗?
《兰亭集》中的诗歌现今知道的人已经不多了,但王羲之的这篇序言却因其文采和震古烁今的书法艺术而流芳千古。
本文发表于《语文天地》201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