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师生风采 > 学子风采

一次课堂讨论的反思

时间: 2011/1/14来源: 本站浏览量:

《逍遥游》是庄子的思想、也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品。在《逍遥游》中,作者为我们描述了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广大、高远、自由、无可束缚也无可企及的逍遥之游。他的这一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中学生来说,是不太好理解的。我在引导学生分析完文章过后,和学生有了下面关于“逍遥游”的讨论。
师:庄子在《逍遥游》中为我们描述了一幅绝对自由的境界,那就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那么,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庄子的这种思想呢?
A: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说的“逍遥”,就是自由自在的意思。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这里所说的“逍遥游”,是哲学意义上所论述的一种思想境界,并不是生活中所能达到的境界。他认为人应当摈弃一切,由“有待”进入“无待”,即超脱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达到无所凭借的境地。只有如此才得以实现“逍遥游”。
师:看来,庄子的“逍遥游”并不是容易办到的啰。
B:是的,文章开篇对大鹏的宏伟雄姿作了尽力的渲染,大鹏的形象非常清晰。然而在作者看来,它“徙于南冥”得依靠“海运”,离了“海运”,它就不能“抟扶摇而上九万里”。大鹏就差那么一点点就可以进入逍遥境界,进入绝对自由境界的。但是,很可惜,它还是差那么一点点!它没有能进入逍遥境界!因而它还不能算是真正的“逍遥游”。
师:说得好,那作者为什么要着力写大鹏鸟呢?
B:那是因为逍遥的绝对自由境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通过大鹏鸟这一形象,让我们大致可以感知到逍遥的境界,这是典型的化无形于有形的手法。同时,第三自然段中的“宋荣子”、“列子”大致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但我不太清楚,为什么一会儿写物,一会儿又写人?
师:这是典型的物、人互喻互衬手法。
C:动物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在庄子看来,“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这些被名缰利锁束缚的人与“蜩”“学鸠”“朝菌”“蟪蛄”“斥鸪”这些可怜的小动物没什么两样;“宋荣子”“列子”也只能达到“鹏”的境界。要达到逍遥的境界还须再进一步——“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样,中心论点便水到渠成地引出来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神人、圣人”就是庄子的理想人格。
师:要达到他所说的“逍遥游”境界确实非常困难。所以,庄子的思想虽然许多人都认同,但真正能达到其境界的,古往今来少之又少,只有陶渊明等屈指可数的几个。那么,我们今天应怎样看待呢?
D:在我看来,人生活在世界上,很难摆脱“功名利禄”之念,这就是“有待”,特别是在当今经济时代里,要想生活得好一点,你就得追求名利。君不见,人一旦出了名,金钱名誉随之而来,想挡都挡不住。所以要达到庄子的“逍遥游”境界,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ED同学的观点太绝对了。固然,名利对当今社会的人是很重要。但是,处于世俗纷争中的人们,又何尝不可以把名利看得淡薄一点呢?比如像鲁迅先生、钱钟书先生,还有激光照排的创始人王选院士等等,他们对名利就看得很淡。把名利看得淡一点,就会少几多烦恼,多几许“逍遥”。
F:我赞同E同学的看法。把名利看得淡一点,不是说就都要像陶渊明那样去做隐士。其实,就拿我们现在来说,国家拿了那么多钱培养我们,不为人民做点事,只顾自己“逍遥”,就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
G:况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要想象庄子说的那样“无待”是越来越办不到了。我们不妨尽自己所能去工作,做好了该做的事,社会自然会给你回报,对得失尤其对“名利”不去斤斤计较,那么岂不是有点“逍遥游”的境界了吗?我认为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逍遥游》的现实意义。
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一位伟人说得好:“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我们今天学习古人的作品,就是要吸收其有用的东西,这也就是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所在。
 
反思:这是一堂常规课,学生能够在领会文本的同时,联系生活实际,对庄子的“逍遥游”思想进行深入领会,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当今的高中语文教学,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老师在课堂上总是担心没有讲到位,生怕哪个知识点没讲清楚,所以课堂上多是没完没了的讲,学生不能自己去理解体会,也就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没有了自己的发现。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中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这种“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就是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离开了生活,语文就就不能成其为语文。“只有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体会生活,语文学习才能成为流淌不息的生命之河”。学生只有有了真切的生活体验,才能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
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一、要鼓励学生质疑。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可以说,不会质疑,就不太可能有对文本的深刻领会。二、要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常听有教师反映现在的高中生不爱主动发言,这有多方面的原因,诸如怕羞、怕出错等,其实,我以为主要问题在教师身上,教师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是有表现的欲望的,要要求学生克服怕羞、怕出错之类的毛病,要让学生明白——“课堂就是出错的地方。”
 
本文发表于《语文教学之友》(201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