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读书是学生的福气?好多人会认为这是一个荒唐的命题。老师读书,应该是为了自身素质的提高嘛,怎会是学生的福气?其实,就当今的某些情形看,老师读书真还是学生的福气。
也许是由于时代的发展,我们今天有许多老师,要么迷恋网络,要么沉溺于娱乐,已和书本渐行渐远,书香四溢的氛围越来越淡薄。老师不爱读书,学生便失去了榜样,除了教材,很难看到学生读什么有益的课外书了,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学生——尽管新课标列出了一长串的课外阅读书目。
有人说,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就是不能没有书;一个教师可以没有其他爱好,但一定要有读书的爱好。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高尔基也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犹太人把书奉为圣典,让很小的孩子闻一闻书的气味,使孩子从小就知道书是香的。随着学习型社会的逐步建立,读书应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学习应成为人的第一需要。有人说:“一个热爱读书的人不敢说是一个高尚的人,但一定可以说他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一个没上几年学但读了很多书的人,比一个上了很多年学但没有认真读几本书的人,见解要高得多。”此话不假。
谢冕先生有一篇题为《读书人是幸福的人》的文章,文中有几句话发人深省:“我常想,读书的人是世间幸福的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闻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古今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参见《教师博览》2010、2期)
朱永新教授告诫我们:“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展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发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读书能提高人的素养。清代学者冯班说:“多读书则胸次自高,出语皆与古人相应。”读书可以获得知识,铸造个性,完善自我。有的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何也?因为他善于学习;有的人“一别三年依然如故”,为什么?原因就是不读书。人一旦与书本结缘,多半就有了崇高的追求和高尚的情趣。时间教给我们经验,读书则教给我们知识。
在教育改革浪潮汹涌的今天,我们提倡教师读四类书籍。一是教育经典,包括古今中外教育家的经典著作和现代教育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教育专家的教育专著,从经典中吸取丰富营养。二是教育报刊,要随时了解国内外的教育改革动态,随时了解同行们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三是人文著作,魏书生曾推荐大家多读哲学著作、历史书籍和名人传记,通过阅读人文著作,丰富自己的情感,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档次,在触摸历史的同时憧憬未来。四是校园文学,要读写中学生的书和中学生写的书,看反映中学生生活的影视作品,从中充分了解我们的教育对象。
学生读书是为精彩人生打基础,老师读书是为了自己专业发展的需要。一个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一定是潜移默化的。从哲学的角度说,事物的发展是互相联系的,老师多读书、读好书,提高了自己的素质和水平,教学能力绝对会有提高,对学生的成长自是有益。因此,完全可以说,老师读书是学生的福气。
掬一杯俨茶,捧一本散发墨香的书,那种舒心和惬意,真的千金难求!
(重庆市秀山高级中学 石国权 409900)
本文发表于《语文报·高中教师版》(2010年10月)